相信大部分30歲以上的高雄市民都習慣一件事,
就是在原高雄市區一輛機車東奔西跑。
小掌櫃是道地土生土長高雄人是也,
因此一直習慣了這樣的生活,
但這幾年突然跑出了輕軌(LRT)這東西出來,
輕軌除了夢時代至駁二在假日稍見有人搭乘,
其餘路段/時段其實都是沒啥人。
老高雄人不甚理解的是,
當初停掉臨港線(現今輕軌東南段)老市長說的是都市縫合,
但縫合完又再次讓路面電車到市區跑,
倒讓人有昨是而今非的感覺,
唉~畢竟輕軌第一階段已經完工,
身為市井小民不能插嘴的,
只能冀望新的高雄市府團隊三思,
暫緩一下輕軌第二階段工程,
一方面節省工程經費負擔,
一方面也可以免去當地交通黑暗期之苦,
在此小掌櫃有3點小看法建議:
1.不一定環狀:
應該考慮輕軌路線是否要維持環狀,若不一定,
其實可以留輕軌機場站至哈瑪星站南環的部分就好(差不多就是二期全部停掉),
因為只有夢時代-哈瑪星間比較屬觀光景點,其他部分在地居民幾乎不搭的。
都會裡受限原本路幅,有經費的話當然是走地下化MRT對交通衝擊最小,
高雄的LRT這東西用在鬧區太過寬大,站體又耗空間,如果是像香港短小的叮叮車在交通繁忙區裡跑還比較對,
假如路線無法取消但有修改空間,個人覺得反而移作各區間穿梭接駁用還比較適合(當然時速要提高點啦),
像左營(三鐵共構、舊城區)-楠梓(右昌、加工區、捷運紅線後勁站、楠梓車站)-仁武-鳥松(澄清湖、棒球場、長庚)-
鳳山(捷運橘線大東站)-林園(住宅區、工業區)-小港(桂林、機場、小港鬧區、捷運紅線小港站)
這些區間相互串連(大的反C字線)或由原高雄市中心向外輻射,
會形成新的移動邏輯,並加強原高雄市中心對外連結能力,方便市中心與其他鬧區間工作求學的日常通勤、拉近城鄉差距甚至有利觀光。
如果有經費且第二階段可以改系統,那以上推薦BRT比較有彈性。
註:後來發現我說的反C字線路徑和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規劃路線有些地方相近,大約是:右昌高鐵線+楠梓五甲線+大寮林園線+小港林園線
(圖片資料來源:高雄捷運工程局)
2.南環維持LRT,北環改BRT:
若一定要環狀,可以考慮西邊端點與台鐵鼓山站共構,東邊端點與台鐵大順站共構,
然後取其南環變成像下面這張圖這樣,輕軌可以考慮直接地面跑鼓山-大順這段(我覺得這樣算重覆設置了),
也可以考慮直接利用台鐵達成環狀網絡的功能,
你可能會問,那原本北環的居民怎麼辦?
提議可以在北環考慮採用BRT(捷運化公車系統),
專用道+高底盤電動公車(防淹水)+Lv.3~Lv.4等級無人自控駕駛(autonomous bus)+密集+站站停靠+優先號誌+行控中心+乘車月台蓋在路中間+左側上下車(這要修改法令),
這樣做有幾個好處,有類似輕軌(LRT)的搭乘感受又不需要輕軌又有BUS的彈性,
可做人工智慧無人BUS的大型試驗場域,
長期大數據監控下來可以調整熱門時段用大車,冷門時段用小車,有觀光需求用街車(露天雙層BUS或像日本常見的地方限定小巴XX號)。
萬一,哪天中央突然掉下來的預算要蓋地下化MRT,
這些BRT可以快速轉到別的地方使用,不必再花成本運送車輛、拆除路上鐵道等基礎設施。
↑↑↑↑↑↑↑↑建議LRT地二階段最多與台鐵達成共構就好
3.站體可小,機能要好:
過去高雄市政府總愛花大錢蓋出量體很大的站,我倒覺得與其蓋史詩級的大站,
如果還有新站,我反而偏好跟生活可以相連的小站體就好,
我想這是所有搭過高雄捷運乘客的痛吧,
a.從家裡騎車到某站有一段,
b.車子不好停,接送也離入口很遠,
c.站內路線又要走一段,
d.等車要等一下,
e.到站要反過來重覆以上從d到a
這還只是直達的狀況,如果轉乘的話問題更多,
轉乘距離遠、轉乘其他交通工具不易...
拜託! 要蓋捷運同時能否把其它配套運輸完善點呢?